语速太慢,怎么改?
语速太慢,播音太拖,播者往往主观上很努力的想要把话说清楚,让人听明白,却因为用力过猛,适得其反,自己感觉每句话、每个字都播得很清楚,但整篇稿件的主体框架却没能把握住。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反而让人难以理解所表达的意思。
“脑”比“嘴”快
播音时,要尽量让思维比嘴巴快,这样有助于“意思”不断的往前“推进”。
如果读一句,看一句,再读一句,思维就可能会跟不上表达,思维有停滞,播音就容易拖。要避免语速慢、播音拖,思维不仅要跟上嘴巴,而且要有适当的提前量。在你读这一句话的时候,目光、思维尽量提前去联系下一句话,或者说至少要保持这样一个往前走的“意识”,就可以很明显的改善拖的问题。
抓“大”
备稿时,要抓住“大”的信息单位,播音时也要鲜明的呈现出“大”的单位。避免像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的挤。
可以做好“主题”的概括,就是明白这篇稿件、这个层次、这段话、这一句话,主要说的是什么?在播的到时候,就可以抓住“大意”,避免每个字都去使劲抓。
随着“柳州螺蛳粉”这一广西特色小吃为大家所熟知,螺蛳粉生产销售出现了迅速增长。...... 2019年,柳州市养殖螺蛳1.15万亩,全年产螺1.5万多吨。截至今年7月底,柳州市螺蛳养殖面积达到4.8万亩,年产量预计2万多吨,产值预计超过2亿元,目前已带动4000多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比如这条新闻,第一句话大意就在最后的“螺蛳粉销量猛增”。同时,整篇稿件的重点也在最后“螺蛳粉带动脱贫增收”。其他的信息,都是为后面的“重点”服务的。播之前,把握“重点”,就不会“陷入一字一句”当中。
放“小”
有的朋友播音,很努力的想把每一个字读清楚,追求每个字都要工工整整、字正腔圆,结果“意思”反而不清楚了。
就像我们写作文,考虑的应该是“文章”写得好不好,而是“字”写得好不好,写文章不是练书法,不能偏离了做事的“目的”。在语流中,吐字的“枣核型”可以有长短有短,有大有小,甚至一些字音枣核型会出现不完整的情况,比如归音不到位,但只要整体的“意思”表达清楚准确,可以说吐字就是符合要求的,因为吐字是为表达服务的。
相反,如果把表达套入固定不变的吐字中,虽然每个字都做到工工整整,但这样的吐字其实是不合格的,因为阻碍了意思的表达。
重音太多
重音拎得太多,是初学播音常有的现象,也是导致节奏太拖的重要原因。这就好比走路时,走两步就蹲下去捡个芝麻,再走两步又捡一个,这么一路上边走边捡,怎么可能不慢呢。
要避免重音太多,就要尽量精简重音,可以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描述一条新闻,像你在百度搜索时,输入这几个关键词就能准确找到这条消息。
8月12日,陕西省疾控中心在西安方欣冷冻副食品批发市场进行每周例行采样检测中,发现市场销售的某批次厄瓜多尔冷冻生南美白虾,外包装部分样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比如,你看完这条新闻,能记住哪些关键词?你再去跟家人朋友谈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又会想起哪几个关键词?“西安、南美白虾、阳性”,我相信这三个关键词,你一说出来,大家基本就能明白你说的事情。
当然就播音来说,更准确的是“外包装”阳性,并不是“虾肉”阳性,这是做新闻需要的严谨。因此,“外包装”三个字是不能含糊的。而对于西安人民来说,他们更关心的信息肯定是具体在“哪个批发市场”。
抓住主要的信息,就不容易被太多杂乱的“次要信息”所干扰,导致新闻结构全无,没有重点,又全是重点。
自我表现
自我表现造成的结果就是,漫无目的,没有对象。往往就是,感觉自己一句一句播得挺清楚的,而恰恰因为这种对“自我”的关注度太多,反而使播音呈现出来的效果并不好,也容易整体显得散漫,让观众听得费劲。因为如果我们不是为了观众在播音,心中没有观众,就容易失去播讲的目的和对象。
播讲的欲望,并不是说我们播得很卖力、很投入,就有播讲欲。而是来自于我们对新闻事件(稿件内容)的“关注度”,与观众交流的“真诚度”,以及播讲目标的“完成度”。可以尝试减少对“自我”的关注,适当的“忘我”,也就能减少对“形式”的关注,从而专注“内容”,回归到表达的本质。
同时,也可以尝试忘掉自己播音员的“角色”,把自己当成观众,回听自己的播音,就能发现问题,不断的调整。
走出舒适区
节奏太拖容易形成一种“保险调”,不论播什么内容,都是从头至尾一个节奏。练习时,可以尝试“刻意”地去打破自己舒服的节奏,比如“慢”的话,可以让自己突然踩一脚油门,“加个速”,这其实就是一种“外部技巧”的练习和掌握的过程。
让自己不舒服,再适应这种不舒服,就能走出舒适区,获得突破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