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马巴传遍全国,选用新华社稿件就不用校对了吗
11月30日起,气候变化大会如期在巴黎举行。胜友如云,高朋满座。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和各国领导人深入交换意见,其中也包括美国总统“奥马巴”。
美国总统大家都认识,但这个“奥马巴”是什么东西?
网友纷纷上传手中报纸的截图,发现奥巴马这位亲戚的身影遍及全国报纸网络。这下,媒体人的责任心又被大大地嘲笑一番了。
新华社出错,多家报纸、网站未能察觉
这阵子,各地报纸低级错误频频,笔者都有点审美疲劳了。“贪污和受贿部”、“公安局分赃大会”、“市委书记公开辞职”,这几个哏哪个不比“奥马巴”来得劲爆。不过,这次粗心大意的可不是一个两个编辑。定睛一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报万报“马巴”开。
据网友不完全统计,12月1日,“奥马巴”登上了烟台晚报、诸暨日报、银川晚报、东南快报、西安晚报、今日早报、亚太日报、绍兴晚报、青年时报、北海日报、北海晚报、巴渝都市报、国际旅游岛商报等报纸的标题,响彻全国。
一家报社走眼还算正常,大江南北这么多编辑集体失明......那肯定是稿源出了问题。果然,一核实,发现“奥马巴”最早出现在新华社的通稿标题。紧接着,财新网、中国网、中国新闻网这批手快的遭了殃。最后,今晨出街的十几家报纸被带进沟里,开了个国际玩笑。
不是罪魁祸首,但也脱不了干系
“奥巴马”变“奥马巴”,罪魁祸首自然是新华社。但这些报纸的编辑校对也并不能撇清干系。
据了解,新华社电稿是19点38分发布的,标题上是奥马巴,但20点25分,新华社又发了改稿通知,对错误进行了更正。这个时间按说不算晚,责任编辑在版面付印之前是来得及改正的。
如果唱衰纸媒只是空口说说,那标题闹笑话可是结结实实地挖地给墓穴填土了。纸媒剩下的公信力,经不起这么挥霍啊。
有分析认为,之所以部分纸媒将奥巴马的名字写错,是太过于相信新华社的权威性。新华社作为国社,在媒体中的地位无可挑剔,相信新华社的权威性也无可置疑,但是不能将其权威性变成完全的正确性和依赖性,新华社的通稿中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也应及时发现。
当下正是传统媒体转型之际,传统媒体的沦陷,应该是从媒体人的沦陷开始,而媒体人的沦陷,必先由责任心的丧失开始。
虽然新华社的稿件质量很有保障,但是有经验的编辑在编新华社稿件时也并不会掉以轻心。下面这篇文章谈到了编辑新华社电稿的心得,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细心 细致 细腻
——我是这样编辑新华社电稿的
文丨李踊跃
地方报纸的编辑每天都要选用多篇新华社电稿。新华社的稿件绝大多数文字质量很高、没有错别字和语法毛病,但如果因为其质量高而一略带过,就有可能把遗憾或差错带进版面。因此,我在编辑新华社电稿时努力做到细心、细致、细腻。
细心:减少差错的基础
新华社的电稿,无论是字句还是标点符号,较少出差错,即使出差错,新华社也都会在随后不久播发改稿通知,但不是所有的差错都发更改通知,有些通知即使发了也是在四五个小时后,那时报纸可能已经开印了,这就要求采用电稿的编辑在编稿时一丝不苟、字句不漏——即使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跳过了某一部分,也要回过头来重新阅读;对那些拿不准的字,则要马上查字典求证。
改正错别字。2009年6月1日,新华社有一篇《湖人有望再棒金杯》的电稿,不细看,谁也不会看出“棒”字错了,很明显,这里应该是“捧”。又如,2009 年1月28日新华社播发了这样一条新闻《我国三大汽车集团去年市场份额有所提升》,文中写到 :“东风汽车公司 2008 年销售汽车1320606 万辆”,一个公司一年肯定不能生产、销售 132 亿辆车,何况消息的导语中已经交代“三大集团去年汽车销量为457万多辆” ,显然是多了一个“万”字。因为文中的多数地方都是以“万”为数量单位,所以我就将其改成了“132 万辆”。
纠正病句。新华社的稿件也会不时地出现一些病句,不用心念,似乎发现不了什么,但如果认真阅读,就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新华社 2009 年 6 月 28 日有一篇电稿《新材料将催生汽车制造变革》 , “作为汽车制造的首选新材料,已经得到全球业界的共识” , “共识”用在这里显然不恰当,我把“共识”改成了“认同”。新华社曾播发了《“全国粮油前列案”核心人物被抓获》的电稿,文中有一句是“经公安机关缜密侦查,已于7月25日抓获王伟,并以涉嫌合同诈骗罪对其依法实施刑事拘留”。句子没有主语,把“经公安机关缜密侦查”改成“公安机关经缜密侦查”。
体会:细心是每个编辑应有的基本功之一,编稿时必须精力集中,身心投入,不漏一句、一行、一段,如果稍一分心走神,就有可能放过错别字、病句,给读者留下编辑马虎、水平不高的印象。
细致:保证质量的前提
我在选定一篇新华社的稿件后,通常都是先将电头前面的重复标题去掉一个,粗读一遍,然后去掉文末的发稿时间,存盘,再选用其他稿件,选择完稿件后,再依次仔细修改存过盘的那些稿件。
让表述更准确。无论谁写稿都免不了出现表述不准的情况,新华社的稿件有时也是这样。新华社去年8月26日有一篇电稿《山东 :环境信用差 贷款受限制》,初看题目,人们以为是山东的环境信用比较差、贷不出款来,细看才知道是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与山东省环保局联合制定了《绿色信贷指导意见》,里面规定那些环境信用差的企业将受到贷款方面的限制。为避免歧义,我把题目改成“(主)我省出台《绿色信贷指导意见》(副)环境信用差的企业将受贷款限制”。2009年4月23日电《菜单式物业服务收费将成为物业服务收费主导模式》改成《菜单式物业服务收费将成主导》。前列自然段“分等级菜单式物业服务收费模式在全国物业管理行业引起积极尝试和推广,将成为物业服务收费的主导模式。”我把“引起”改为“被”。
让用字更恰当。新华社曾发过一篇题为《干旱每年夺走粮食600亿斤》的电稿,文中这样说:“我国常年农作物受害面积3至4亿亩,每年损失粮食500至600亿斤,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总量的60%。”在“3至4亿亩”里,如果不在3后加上个“亿”字,就很容易让人在字面上理解为“3 亩到4亿亩”,少了一个字,意思就大相径庭 ;同样,句中的“每年损失粮食500至600亿斤”,也应该改成“500亿至600亿斤”。在这短短的几十个字里,还有两个字用得不规范 :“斤”和“亩”,这两个字都是常用非法定计量单位,应该改成“千克(公斤)”和“平方公里(平方米) ” ,斤和公斤很好换算,亩与平方米可能就难一点,这就需要记者在写稿时费一点工夫,在括号里标上约合多少亩,这样就既可以用法定计量单位表述,又能照顾读者的老习惯。还有一个地方也值得商榷,那就是应该把“我国常年农作物受害面积”改成“我国农作物常年受害面积” ,这样更顺口,也不会让人挑出毛病。
体会:编辑工作是一个细致的活儿,稿件看完一遍后,可能还存在着差错,时间允许的话,编辑应该回过头来再看一遍,这样才能减少出错的几率。
细腻:完善稿件的必备
新华社电稿并不是专供报纸用的,这就要求编辑编稿时,根据报纸的需要,对部分稿件再加工,使之更简洁明快、更合读者口味。
将长标题改短。2009年3月19日有一篇题为《调查显示别克和捷豹在汽车可靠性方面领先》的电稿,标题共有19个字,不管去掉哪个字都显得不完整,我干脆把它换成了双行题:(引)有关汽车可靠性的调查显示(主)别克和捷豹领先。又如,2009年4月27日,有一篇电稿《广东成功开展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标题共22个字,文章总共才400来字,标题两行都排不开,我在编稿时将其压缩成《广东用新法治疗股骨头坏死》。
给稿件加注释。有些新名词在记者编辑看来,不怎么难理解,可对有些读者来说可能就不明白或不好懂。这就要求编辑在编稿时多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加上一些简单的注释,这样会增加编辑的工作量,但能方便读者。2009年2月7 日有一篇《牛年首个交易周A股强劲攀升》的电稿,文中说“市场关于 IPO重启的传言和获利盘套现使得股市反弹脚步暂歇”。什么是IPO?恐怕有不少人不知道,通过上网查询,我便在 IPO后加上了注解 :首次公开招股,是指一家私人企业前列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
体会:编辑工作有时候就是“修修补补”,如何把“补丁”修饰得更熨贴,这就需要编辑舍得下工夫,动用自己的积累,字斟句酌,使得见报后的新华社电稿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