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即兴评述范文和实例
1、勤能补拙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勤能补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人叹息自己天生笨拙,成就不了大器。其实,我认为这种叹息是没有必要的。常言道,勤能补拙,这就是说,天资差,是可以用后天的努力来补偿的。事实不正是如此吗?
梅兰芳年轻的时候去拜师学艺,师傅说她生就一双死鱼眼睛,灰暗、呆滞,根本不是学戏的材料,拒不收留。然而,天资的欠缺没有使梅兰芳灰心,反而促使他更加勤奋。他喂鸽子,每天仰望天空,双眼紧跟着飞翔的鸽子,穷追不舍;他养金鱼,每天俯视水底,双眼紧随着遨游的金鱼,寻觅踪影。后来,梅兰芳那双眼睛变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闪闪生辉,脉脉含情,终于成了著名的京剧大师。
由此可见,一个天资笨拙的人,只要能勤勤恳恳,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百能之,己千之”,就能变得聪明起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但反过来说,一个人即使天资再好,若不勤奋求学,也是不能成才的。在宋代,有个神童名叫伤仲永,五岁便会做诗,被乡里称为奇才,可谓聪明过人,但他出名后,不再勤奋上进,而是整天由他父亲带着到处吃喝玩乐,结果诗才枯竭,终于“泯然众人矣。”类似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我的一个同学,由于勤奋好学,升中学的成绩名列全班之首,亲朋好友都夸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一年之后,他的成绩排在全班倒数第六,他的母亲生气地说:“真是笨蛋!”其实他哪是什么笨蛋,只不过是在一片夸赞声中变得骄傲了,不像过去那样勤奋罢了。
华罗庚教授有句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希望那些自认为没有天赋的朋友们不要太悲观,要相信天才在于勤奋,只要自己肯在“勤”字上下功夫,朝着美好的目标坚持走下去,是可以成大器的!
2、新闻朗读:给"问题学生"申辩机会
本台消息:今后,犯了错误即将接受处分的孩子也有望获得申辩的权利了。昨天,在东城区召开的"问题学生"专题教育研讨会上,该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调研小组成员冯洪荣表示,目前学校的处分制度应该不断完善,建议实行学生处分听证制度。
冯洪荣说,在工读学校就读的孩子普遍认为老师对他们是嫌弃的,他们中大多数人经历过被冤枉、不被尊重的事情,遭到老师讽刺、挖苦、冷淡、体罚,而最严重的处分常常就是学生自暴自弃的开始。
冯洪荣建议应完善学生处分制度,实行学生处分听证制度,给孩子一个申辩的机会,学校也应该给孩子一段时间来考察他们的日常行为,避免他们因为被误解和被冤枉而丧失信心。另外,学校还应该为这些孩子建立档案,并实行导师制度。由学校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定期与孩子们交流、谈话,让他们得到更多理解和单独指导。
即兴评论
教育体制改革一直是我们近年来讨论的热门话题,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一专多能到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体制正一步步走向成熟。上面这则新闻里提到的给"问题学生"申辩的机会这样的举动,可以看成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成果。
作为中学生,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以前的教育方式大都是老师对学生的单方面的灌输和规教,如果我们犯了错误就只有受教育、挨训的份儿。这样的教育方式的缺点是缺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容易造成强迫教育,使学生失去自我教育和自我反省的主动性,这样对学生的德育发展就形成了阻碍。而现在的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师生的互动性,鼓励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学习。希望老师多听听学生的反馈和心声。我认为,给"问题学生"申辩机会这样的举动恰恰是适应了这一点,发展素质教育,提倡人性化教育,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既是对学生的尊重,又是教育模式的一种进步,特别是对犯错误的学生应该加以教诲,但又不能妄下结论。老师应该与学生多接触,看看学生是否有委屈。即使是学生真的犯了错误,也应该及时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机,然后采取对策。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同时,在提倡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以人为本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这种给"问题学生"申辩机会的做法也正适应了这一点,希望我们的教育改革者能够多出台一些这样人性化的措施,让素质教育、人文教育能够尽早充满学校的每一个角落。